一七一、家乡酒香情浓(1/2)

一七一、家乡酒香情浓

大约傍晚时分车子到达鄂尔多斯,早有山丹的二叔、二婶和毛蛋儿媳妇舒雅等在饭店里。

他们要好好请山丹一家吃一吃家乡的饭菜。一盘葱花烙油饼,一盘油炸饼,一盘子醋溜土豆丝,一大盘子羊腿棒子骨,一盆子羊肉汤莜面,还有一大盘猪肉酸菜土豆烩粉条。大碗大盘吃喝是内蒙人最习惯的吃法。因为塞北高原一年四季气温偏低,为了防治饭菜变冷,所以历史传承下来,家常菜大多是炖或者烩来吃。

由于蔬菜稀缺加上内蒙人大多已经习惯以面食、肉食、奶食为主,平时的家常便饭都是一大锅烩菜、一笼白面馒头。烩菜当然是极富营养的各种吃食的综合体:猪肉、土豆、豆腐、酸菜、粉条,大多是这样,每餐饭都一人一碗热乎乎的烩菜就着馒头吃,热量自然较高,用来抵御塞北的寒冷再好不过。如果像南方人一样每餐炒几个菜,不等最后一盘上桌,前面炒好的菜早凉掉了。

牛羊肉也是蒙古人的家常食品,就做法、吃法那是数不胜数:汆羊肉、涮羊肉、炒羊肉、焖羊肉、煮羊肉、烤羊肉、炖羊肉……这样的吃食和地域气候环境给了蒙古人一副结实、粗犷的身体,也给了他们豪放、大气滂沱、粗犷的性格。

蒙古人喝酒成风,他们的民族气节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在于寒冷的季节来增加余外的热量供给。渐渐地就成为了一个民族习俗,每一个尊贵的客人首次见面都要在蒙古族曼妙的舞姿和悠扬的蒙古长调、祝酒歌声中饮下三银碗酒,这足以看出蒙古人的豪爽和不羁,也看得出他们在日常熏陶下练就的海量。但不是每一个尊贵的客人都经得起如此海量的饮酒,在蒙古人的心目中,你如果愿意喝他敬你的酒,就说明你看得起他,愿意和他成为好朋友,他们会把心都付给你。

常常有很多客人没等三碗酒下肚就已经溃不成军,都钻到桌子下面去了。

改革开放为了搞活经济,内蒙古也加大了旅游业的开发,内蒙古独特的高原地理风光也逐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可是好景不长,每一个来旅游的游客到达旅游点后,热情的蒙古族导游便按照他们民族的习俗,给每个客人饮足三碗酒,客人们为了照顾人家的民族习俗,硬着头皮应付,渐渐地酒量小不愿意喝酒的旅游者便谈内蒙古旅游而色变,旅游人数越来越少,当地政府一调查才发现,是他们的热情和好酒把旅游者吓跑了。

经过各级政府努力,给各旅游点的导游和接待方做工作,慢慢地改变他们的习俗,变成了歌舞相伴,饮酒随意的新风尚,旅游业也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山丹看着一桌子的美食早已按捺不住饥饿的肠胃,赶忙洗手开始大吃特吃。连小玉都顾不上管了,抱着一只羊棒骨如野狼撕咬稚嫩可口的羔羊,那副贪婪、馋嘴的样子令坐在身边的二婶笑意满脸。

在众多侄子侄女中,二婶特别喜欢这个和毛蛋儿一起长大的侄女,从小这孩子就古怪精灵,通情达理,人又极聪明,和毛蛋儿经常回家吃饭,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姐弟俩从来没有吵过架,二婶像自己的亲闺女一样从小特别疼爱山丹。

顾海平看着山丹狼吞虎咽的样子,笑眯眯地轻声提醒:“没有人跟你抢,慢点儿吃。好像你三天没吃饭,一副饿狼扑食的样子,叫人笑话。”

“不笑话!一家人笑话啥?我就喜欢姐姐这种不拘小节的性格,不做假、实实在在的。”舒雅笑着说。

山丹笑嘻嘻地调皮地抬头瞪一眼顾海平,把嘴里的肉多少下咽一些,说道:“呵呵,你就眼红吧?我饿了,看到这么多好吃的,我可忍不住肚里的馋虫子了。不管你们,我先饕餮一餐再说。你们自己管自己啊!”

“吃,快动手,个人家不讲究那么多,来,小玉和豆丁也吃了,一人一个大棒骨咋样?”二婶招呼两个孩子。

“妈妈,你吃得好香哦!”小玉看着妈妈的吃相,口水都要下来了。伸手接过二姥姥递过来的骨头,也学着妈妈啃起来。

“快,快,动手啊!这是骨头又不是病人,不用研究,下嘴吃就好了。”毛蛋儿把一只大棒骨递给顾海平说笑道。

“呵呵呵,我研究一下从哪儿下口比较好吃。”顾海平故意装出一副考究的样子。逗得大家都乐起来。

此章加到书签